研究动态
AE:朱崇抒研究员团队揭示定量大气粉尘和碳组分对青藏高原气溶胶光吸收贡献

气溶胶理化过程及环境效应团队科研人员基于在青藏高原长期开展的大气气溶胶原位观测、关键化学组分分析和在线多光谱光学吸收测量。将大气气溶胶关键吸光组分浓度与其光学吸收相结合,通过模型运算以确定它们的定量贡献,获取青藏高原大气气溶胶关键组分时空变化,并评估了MD、OC和EC在370 nm光吸收贡献。

STE:气溶胶理化过程及环境效应团队揭示不同来源甲醛对我国关中地区臭氧形成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气溶胶理化过程及环境效应团队在关中城市站点和背景区域同步开展大气气溶胶观测,整合多源数据,利用区域气象化学耦合模式WRF-Chem模拟区域典型O3污染事件,定量评估了关中区域人为源和生物源甲醛对O3的生成贡献。

ES&T:黄宇研究员团队构筑新型整体式催化剂高效降解甲苯污染

朱崇抒研究员团队在青藏高原吸光性碳气溶胶长时间演变、源贡献及效应研究方面获得进展

藏高原作为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在自然和人为排放活动共同作用下,大气升温幅度显著,约达到全球平均值的两倍。吸光性碳气溶胶,包括黑碳(BC, Black Carbon)和棕碳(BrC, Brown Carbon),通过直接和间接辐射效应,促使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升温;其沉降在冰雪表面亦加速区域冰雪融化,引起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nC&AS:黄汝锦研究院团队揭示北京“煤改气”工程后水溶性棕碳增加

北京大气污染减排措施的实施有效减少了PM2.5浓度,其中“煤改气”工程作用显著。然而“煤改气”工程对棕碳的影响并不十分清楚。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汝锦研究员团队对北京“煤改气”工程前后类腐殖质棕碳(HULIS-BrC)和水不溶性棕碳(WI-BrC)组分元素组成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元素组成发色团数量为CHON>CHO>CHN>(CH)>含S发色团,“煤改气”工程后HULIS-BrC发色团数量增加了约14%,而WI-BrC发色团数量减少了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