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
这个关于“要求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2000年水平以内”的要求目前看来已经无法达成。当初制订这个要求的时候的主要目标是裁汰落后产能,完全无视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能源消耗量的增加。
煤炭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来源。中国的煤炭产量、消费量均为世界第一,几乎相当于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来源: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
这些煤的同途基本有三样,工业,火电、和取暖,其中火电和工业的用量在明显地逐年增长:
|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
与此同时,中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这样的 (Lu et al., 2010):
|
Lu et al., 2010 |
从总的趋势看,经过05-06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高峰,目前正在缓慢回落。
紫色的线叫MEP,就是环保部划出来的红线,目前看是被华丽丽的无视了。而且,目前的二氧化硫排放是2000年的1.5倍左右。
与此同时,以下是酸雨区酸雨发生的频率变化:
|
05-06年酸雨区酸雨发生的频率出现了一个高峰,目前有下降趋势。原因和国家计划有关(《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十一五”规划》),黑话叫“十一五看脱硫,十二五看脱硝”,收拾完含硫物质,下边收拾含氮物质了。
北方并非传统酸雨区,目前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北方的降水量少,空气湿度低,土壤酸度低。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中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是中国传统的农业产区,空气中的氨气浓度比较高。有结果表明华北每年的氨气排放大概有307万吨(Zhang et al., 2010)。如此高的氨气浓度会抑制酸雨的形成,但是也会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另文再说。
目前北方酸雨出现的地带主要出现在北京)山西)河南)安徽和山东等部分地区,其出现频率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密切相关:
|
如图,华北平原上几乎都是二氧化硫排放重灾区,酸雨频率的增加是可以理解的。
二氧化硫的排放会带来另一个更麻烦的问题,就是灰霾,那是另一个故事。
参考:
Lu, Z., Streets, D. G., Zhang, Q., Wang, S., Carmichael, G. R., Cheng, Y. F., Wei, C., Chin, M., Diehl, T., and Tan, Q.: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 and sulfur trends in East Asia since 2000, Atmos. Chem. Phys., 10, 6311-6331, 2010.
Zhang, Y., Dore, A. J., Ma, L., Liu, X. J., Ma, W. Q., Cape, J. N., and Zhang, F. S.: Agricultural ammonia emissions inventor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Environ. Pollut., 158, 490-501, 2010.
张新民, 柴发合, 王淑兰, 孙新章, and 韩梅: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 环境科学研究, 2010. 527-532, 2010.
注:此文最早发表于知乎,经修改后发表至中国科学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