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碳源自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与人类对化石燃料和生物燃料的使用以及露天生物质燃烧紧密相关,该物质的产生与含量对地球气候、区域环境质量以及人体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我室利用国际先进的中尺度区域空动力-化学模式WRF-Chem,结合实验室大量的观测资料,通过外场观测和数值模拟解析了关中地区黑碳浓度季节变化的成因。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上。
首先,我们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作对比,验证了模式的适用性;然后应用WRF-Chem模式定量计算了局地排放、气象条件和周边地区输送对关中地区黑碳浓度季节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关中地区的微弱风力不利于该地区黑碳的扩散。春季和秋季辐合风向会造成黑碳的聚集;冬季静风或小风易造成黑碳的累积;相较于其他季节,夏季平直东风有利于黑碳的自西向东输送,但2 m/s的风速依然较弱。模式敏感性试验表明,局地排放是造成关中地区黑碳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尤其在冬季,70%以上的黑碳源自局地排放;气象场的季节变化会使得冬、夏季黑碳浓度差异达到10 μg/m3。
该项研究可以为关中地区的空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对颗粒物的排放控制,尤其是对冬季排放的控制,可以有效降低该地区的黑碳浓度。
文章链接:http://dx.doi.org/10.1016/j.atmosenv.2015.05.008
 |
|
图1黑碳排放的季节变化(红色实线)和年平均黑碳排放(黑色实线),每个季节的黑碳排放量相较于年平均排放水平的百分比,计算公式如下:黑碳排放季节变化百分比=(每个季节的黑碳排放-年平均黑碳排放)/年平均黑碳排放*100%(灰色实线)(上图);模式中考虑(红色实线)和不考虑(黑色实线)黑碳排放季节所计算的黑碳浓度的季节变化,黑色虚线为不考虑黑碳排放季节变化后,计算的年平均黑碳浓度水平线,灰色实线为黑碳浓度变化百分比,计算公式如下:(考虑黑碳排放的季节变化所计算的黑碳浓度-不考虑排放季节变化所计算的黑碳浓度)/不考虑排放季节变化所计算的黑碳浓度*100% |
图2不同季节关中地区黑碳浓度(μg/m3)和水平风场的空间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