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谋划 聚焦重点 持续发力,全面推动空气质量改善——驻点成效盘点(西安篇)

时间:2022-09-01  来源: 打印
   西安市位于陕西关中盆地中部,在不利气象、地形条件和区域人为排放量大的背景下,空气污染严重。观测结果(来自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离线滤膜数据)显示,2010-2013年西安市年均PM2.5浓度在150微克每立方米左右;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实施下,西安市2017年PM2.5浓度降至78微克每立方米(国控站均值为73微克每立方米),仍为国家二级标准35微克每立方米)2倍多。

  为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打赢蓝天保卫战,西安市在2018年被纳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城市,开始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经过2018-20203年的治理,西安市2020PM2.5浓度降至51微克每立方米,是关中5市唯一一个全部完成2018-2020年秋冬季和十三五PM2.5考核指标的城市。特别是2021年,在人努力天帮忙共同作用下,西安市PM2.5浓度降至41微克每立方米,较2017降低近44%

  (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优良天数增加,重污染天数减少

  2021年,西安市优良天数首次达到265天,比2017年增加55天。2017年以来,西安市污染天数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增重减显著。特别是秋冬季,空气污染等级分布由原来优良天气一个峰值和重度污染一个峰值的双峰分布,演变为优良天气的单峰模式,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减少明显,并于2021-2022年秋冬季首次清零了严重污染天气。

   

  2017年至2021年优良天数及不同等级比例

   

  

  2018年至2021年秋冬季污染等级分布

  六参数浓度均降低,PM2.5浓度创新低

  2017年以来,西安市大气环境中各项污染物浓度均显著下降。2021年和2017年相比,PM10PM2.5SO2NO2年均浓度分别下降31.7%39.7%52.9%25.9%CO浓度下降50.0%O3浓度下降9.4%。其中,PM2.5首次降至41微克每立方米,NO2O3首次同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172021年空气质量六要素

  空气质量排名改善

  2018年,西安市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10.1%,改善幅度首次进入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20名,位列全省十个设区市第一名。2019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4.6%,首次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后20位(倒数第28位),改善幅度位列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22名。2020年,空气质量综合排名连续两年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20位(2020年倒数第26名)。

  (二)一市一策科技支撑

  西安市“一市一策”专家团队由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牵头,联合了本地的长安大学、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西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同时也联合了代表国内顶尖水平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态环境部华南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和中科三清科技有限公司共12家单位组成。从源清单、臭氧成因、源解析、机动车治理、重污染成因、工业源深度减排、工业园区治理、研判会商、预警预报、重大措施评估和达标规划11方面开展了西安市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主要表现在:

  1. 精细汇编摸家底

  开展本地污染源排放普查,基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市级部门数据调研、统计年鉴等,工作组实地调研了1327家主要涉气企业,结合主要污染源本地化排放因子,建立了本地化的主要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较为准确地核算了西安市2018年至2021年大气污染物来源、排放量及变化情况。同时修订了2018-2021年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为“冬防期”和“夏防期”应急减排提供精准数据。

  2. 精准朔源找病根

  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在西安市近20年的研究基础,建立了西安市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构建了PM2.5在线源解析体系,实现了大气污染物在线来源解析的业务化,可实现小时精度的源解析分析,满足了解析结果的时效性需求。同时布置了4个离线源解析离线滤膜采样站点,2018-2022年秋冬季期间共采集滤膜样品5000余张,实现了污染物精准溯源,为精准施策提供技术支持。

   

  在线源解析平台

  3. 精准研判为防控

  通过数值模型本地化、专家会商常态化和事件分析案例化的方式,建立了“周--短临”的预测研判管控体系。除每日对未来7日空气质量进行滚动预测以外,“冬防期”和“夏防期”以每周的专家研判会商为核心,制定每周管控方向和主要管控措施。同时,如遇不利气象条件等因素,随时开展加密研判会商,盯五分钟数据,开展小时尺度的加密分析。通过精准研判,将日常和重污染天气提前管控发挥到实处。

  4. 精准治理削总量

  开展多项专题研究,针对臭氧污染,开展了臭氧成因及其前体物来源研究,分区域、分源头提出了臭氧管控建议;针对机动车污染问题,开展重点车型、重点时期和关键问题等综合评估,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机动车污染管控措施建议,有效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针对重点涉气污染行业和企业,编制重点行业排放源深度减排方案。同时选取典型工业园区,深入现场调研和监测,指导企业开展“一企一策”深度减排和差异化减排。

  5. 精准帮扶提整体

  针对西安市空气质量较差的区县开发区,利用颗粒物组分观测和走航污染源排查等方式开展技术帮扶工作,根据源解析和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开展常态化调度工作会。该帮扶机制目前已作为常态化的工作进行了开展,通过“补短板”,强化了西安市空气质量整体的改善。

  6. 精心组织保成效

  项目负责人每月组织各课题开展工作进展和成果落地推进会,并邀请市局及相关部门参会,形成了“科学分析-精准研判-落实反馈-跟踪评估”的闭环工作模式,针对西安市大气污染重点问题及大气污染防治的迫切需求和工作难点,与市生态环境局、市生态委和区县各级部门分别建立了工作联系群,实现了数据/信息实时交流沟通,建立了每日分析研判、每周联合会商、每月例会总结等制度,且全面提升西安市大气污染治理能力。驻点期间累计形成分析报告4000余份,为西安市大气污染防治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7. 精准对接强应用

  按照“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的工作模式,结合西安市智慧环保中心,工作组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先后向市委提交各课题年度总结报告22份,向市政府提交专题咨询报告约50份,向市生态环境局提交专题报告每周平均1-2份,完成市空气质量分析及对策建议汇报5次省级会议汇报,10余次市级部门汇报。同时工作组会同市生态环境局针对突出问题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文件10余份,真正实现了技术与管理的“双核”驱动。

   

  西安市“一市一策”工作框架

  (三)开展专项行动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一方面持续推进落后产能淘汰,下茬整治散乱污企业1.2万余户;另一方面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等特色产业集群,不断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逐年削减煤炭消费总量,加大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累计完成90万余户城乡居民双替代工作。累计淘汰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2679台。完成4382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任务。2018年以来先后完成2批清洁取暖16个示范项目评审,测算供热面积达247.13万平米。在运输结构调整方面,截至2020年底,西安市铁路货运量累计达到1400.3万吨,较十二五末增加552万吨。2018年以来累计淘汰高排放老旧机动车30382辆,将申报登记的18328辆非道路移动工程机械纳入管控,全面完成国油品置换,实施过境柴油货车避让西安绕城高速管控办法,逐步过渡至常态化机动车尾号限行(每日2个)管控。在用地结构调整方面,强化六个100%”七个到位工地扬尘管理要求,对全市工地实行红黄绿挂牌管理,并安装视频监控和扬尘在线监测设备。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累计完成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1282.28万亩,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501.23万亩,推广配方肥63万吨,有力减少农业氨排放。


  (原文来自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