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慢慢地走出了公众视野,但并未就此消失

时间:2023-11-16  来源: 打印
     酸雨,慢慢走出了中国人的视野,现在流行的是灰霾,但不代表酸雨就此消失了。目前大家喜欢用的一个词叫复合型污染,意思是无论什么灰霾、雾霾、光化学烟雾、沙尘暴、酸雨,从前有过事,没兴一齐来。身在其中的国人,想想还真有点激动。



    酸雨更专业的说法是酸性湿沉降,酸性气态污染物或粒态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一般将雨水pH值定到5.6作为一个酸雨出现的标志。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主要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目前这两种污染物都是以人类活动排放为主。下面是几个关于中国酸雨的常规结论(张新民等, 2010)

1. 中国酸雨区是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2. 中国的酸雨主要由二氧化硫形成,但正在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即氮氧化物的权重越来越大

3.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有相关记录开始,中国传统南方酸雨区并无太大变化,但有向北方拓展的趋势

4. 酸雨的酸度有下降趋势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这个关于要求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2000年水平以内的要求目前看来已经无法达成。当初制订这个要求的时候的主要目标是裁汰落后产能,完全无视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能源消耗量的增加。

煤炭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来源。中国的煤炭产量、消费量均为世界第一,几乎相当于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来源: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这些煤的同途基本有三样,工业,火电、和取暖,其中火电和工业的用量在明显地逐年增长: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与此同时,中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这样的 (Lu et al., 2010)

 

 Lu et al., 2010

   从总的趋势看,经过05-06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高峰,目前正在缓慢回落。

紫色的线叫MEP,就是环保部划出来的红线,目前看是被华丽丽的无视了。而且,目前的二氧化硫排放是2000年的1.5倍左右。

与此同时,以下是酸雨区酸雨发生的频率变化:

 

 

 

    05-06年酸雨区酸雨发生的频率出现了一个高峰,目前有下降趋势。原因和国家计划有关(《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十一五规划》),黑话叫十一五看脱硫,十二五看脱硝,收拾完含硫物质,下边收拾含氮物质了。

    北方并非传统酸雨区,目前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北方的降水量少,空气湿度低,土壤酸度低。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中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是中国传统的农业产区,空气中的氨气浓度比较高。有结果表明华北每年的氨气排放大概有307万吨(Zhang et al., 2010)。如此高的氨气浓度会抑制酸雨的形成,但是也会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另文再说。

目前北方酸雨出现的地带主要出现在北京)山西)河南)安徽和山东等部分地区,其出现频率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密切相关:

 

 

    如图,华北平原上几乎都是二氧化硫排放重灾区,酸雨频率的增加是可以理解的。

    二氧化硫的排放会带来另一个更麻烦的问题,就是灰霾,那是另一个故事。

 

参考:

Lu, Z., Streets, D. G., Zhang, Q., Wang, S., Carmichael, G. R., Cheng, Y. F., Wei, C., Chin, M., Diehl, T., and Tan, Q.: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 and sulfur trends in East Asia since 2000, Atmos. Chem. Phys., 10, 6311-6331, 2010.

Zhang, Y., Dore, A. J., Ma, L., Liu, X. J., Ma, W. Q., Cape, J. N., and Zhang, F. S.: Agricultural ammonia emissions inventor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Environ. Pollut., 158, 490-501, 2010.

张新民柴发合王淑兰孙新章, and 韩梅中国酸雨研究现状环境科学研究, 2010. 527-532, 2010.

注:此文最早发表于知乎,经修改后发表至中国科学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